春末夏初,一不小心湿气就容易侵袭入体,不尽快驱除,湿气变湿毒,疾病就找上门了。
湿邪是中医致病理论里的风,寒,暑,湿,燥,火“六淫邪气”中,最难缠的。因为它遇热变湿热,遇风就得风湿,驱风容易,形成风湿就是慢性病了。所以说,湿邪是慢性病的源头。
根据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,可以将其分为外湿和内湿。
(资料图)
外湿 属于外感六淫的范畴,经常居住在环境阴冷、潮湿的地方,就容易受自然界湿邪的侵袭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: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这个“痹”就是由于外界的风邪、寒邪和湿邪侵袭人体而成的,常常会表现出关节肌肉的酸疼、麻木,重着,屈伸不利等。
内湿 则属于内生五邪的范畴,它指的不是体内所含的那一部分水分,而是一种病理产物。
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效,如果脾的脏腑功能出现异常,就会导致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,水湿得不到运化,停留在体内就会成为湿邪,往往表现出身体困重、排便不畅且大便易粘马桶、口中黏腻等症状。
内湿和外湿相互独立又有联系,六邪伤人,是由表及里的,也就是说外湿虽然伤在表,但是它也会往里走,有可能就会导致内湿,内湿也是同样的道理,脏腑功能失调,又易感外湿。
四神汤百年祛湿名方,药食同源食材安全还便宜,日常在家都能做,小孩老人全家都可用,千万别让夏日湿气侵袭。
相传此方是200多年前乾隆皇帝用过的方子,也是中医著名的祛湿食方。其中“四神”是指茯苓,怀山,莲子和芡实(或薏仁),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益,制成的汤水除了祛湿,对人体具有健脾、养颜、降燥等诸多益处。
茯苓:性味甘淡、平。因其与各种药物配伍,不管寒、温、风、湿诸疾,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,故古人谓之为“四时神药”。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,利而不猛。药性平和,既能扶正,又能祛邪,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。
怀山药(别名山药):性平、味甘,健脾养胃,特别是脾虚、胃虚之人,吃山药有很好的改善作用,因此山药在这里作为补药使用。
莲子:在《玉楸药解》中是这么记载莲子的:“莲子甘平,甚益脾胃,而固涩之性,最宜滑泄之家...”,就是说莲子健脾养胃和止泻的作用很突出。
这里的芡实也可以换做薏仁,二者都有祛湿、利尿止泻的作用;芡实与薏仁的区别就在于,芡实的祛湿药效果要强于薏仁。
这便是四神汤的方解,不想喝药的,素食者可以配合糯米或者大米煮粥喝。也加入猪骨炖出一锅美味的排骨汤。因为是食养方,可以坚持食用。这几味药食同源食材都比较安全,所以配比不用特别精准,根据自身喜好即可。
从日常饮食入手,祛除身体内的湿气,四神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1:保持房间内空气流通
2:少吃甜腻,生冷食物
3:不要湿发按揉头部,洗完马上吹干
4:避免夏季淋雨
5:少喝酒,酒精助湿邪
上一篇 : 今日讯!曹文庄_对于曹文庄简单介绍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